
「摘星山莊」位於台中潭子,肇建於清同治十年(1871),竣工於清光緒五年(1879),典型閩南民居建築,二進多護龍四合院建築,東南邊設門樓一幢,門額上「摘星山莊」交趾陶,展現出大戶人家的氣派風範。一進為門廳(接待空間),二進為正廳(議事空間),設院牆形成內埕(祭祀空間),左右護龍間各設有小門樓,形成狹長天井的獨立空間,使居家具有隱蔽與保全的功能。
「摘星山莊」籌建人林其中雖討伐太平天國之亂軍功彪炳,官封「二品頂戴昭勇將軍」為著名中部「十八大老」之一,且門廳正廳門額上都掛有「文魁」、「進士」匾額,卻是並無官家、大宅的華麗飛揚般的燕尾屋脊,而是採用一般樸實民宅的馬背山牆,展現敦厚的民居風格。不過在建築方位的配置上(風水布局),則是十分用心講究。宅邸位向坐北朝南,地勢前低後高,除便於排水外,正廳後方左右各設引水口,石砌化胎導水,出水口則設在半月池西南側,形成「前水為鏡,後山為屏」加上周邊竹林圍繞(天然屏障)形成圍護的氣勢。
「摘星山莊」門樓、門廳、正廳門面均採雙凹設計, 一進前有寬闊禾埕(目前為草坪)與半月池,具有灌溉與居家防火功能。建築牆體採斗砌磚牆,抬樑式屋架,構築雖無獨特,但是從門面石砌台基、台階、門枕、柱礎、壁堵雕飾,題材豐富。門廳後與正廳前裙堵上磚雕,前後對應,故事生動活潑。而一進二進門廳正廳上的壁板彩繪書畫,筆法柔順寓意深遠,往往是視覺的焦點。而仰視前後廳大木構架上桁架、斗栱、瓜筒上之彩繪精緻細膩,而樣式多元豐富,雕工繁複更是一絕。正廳左右門板上「光前裕後」「緯武經文」的隸書,各鑲有八卦銅質門環一對,古樸典雅,更是令人回味無窮。無怪乎被譽為「台灣十大傳統民居」!
台灣傳統民居建築大都源於中國閩粵地區,亦即先民移墾台灣落地生根後,表現出對大陸原鄉的懷想,在方位、格局、配置、工構、材料、風格與技法上均展露無遺。而透過這些傳統民居建築的興衰更迭(自然老化、天災傾倒、戰亂損燬、人為破壞、修繕改建、融合樣式)遺跡中,讓我們更相互理解、尊重也更加珍惜。「摘星山莊」坎坷經歷過長期閒置、偷竊、轉售、搞毀、戡定、紀錄、修護竣工,至啟用開放委外營運;但2025年1月19日後又宣布封園修護。
阿達碼 2025/02/01
■請參考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