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24 年 12 月 30 日

今年二期秋作,芳苑喜願麵包工作坊的左右臨田不再種植水稻,改租給北斗菜農契作芫荽。負責芫荽管理是一位蠻年輕的農友,採行無農藥、無除草劑的友善方式耕作,觀察雜草叢生的田區,且芫荽錯落生長不一的狀態,挑戰確實很大,但內心實在無比佩服。
最近一個月,芫荽進入採收期,不時會有十數位身形佝僂的「大姊」們「坐」在田區裡,每個人「全副武裝」防曬、一張凳子、一把小鐮刀、一個塑膠簍,工頭三噸半貨車準時七點到班,下車後拎著塑膠簍、橡皮筋,立馬各自散開就定位,就開始一天的工作;似乎每一個座標位向都是被鎖定的。
因為是依畦面分配責任區,彼此無法攀談,需有一份享受孤獨與自主作業的能力。她們細心有節奏感地為芫荽束上橡皮筋,黑色塑膠簍滿簍後,再走到田邊換置方型竹簍,為芫荽澆水覆蓋濕潤的麻布袋,緩慢嫻熟的呵護工序,如同職人般的敬業與專業。
可是,最讓人感興趣的卻是年紀;其中有一位「大姊」特別健談,但她強調:她不是「老大」;她指著右前方那位明年就九十歲的「大姊頭」(習俗上逢9加1);我們一起概略地加總田裡15位大姊們的歲數,大夥們已經跨越「彭祖」的記錄。但她對於八百歲的總數,似乎不是很滿意的說:「今天有5位沒有來,他們加起來少說也有300多歲,我們這一團應該至少有一千一百多歲!」
在傳統鄉居農村的「放伴作」或是集體耕作的「千歲團」確已逐漸凋零中,通常也都避談年齡;而比較少見的是「芫荽團」對形容「千歲團」一詞,如此豁達、開朗、自信還帶著驕傲!
阿達碼 2022.09.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