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莊家古厝座落大樹鄉21號省道旁,姑山村姑的婆寮頂。由於隱藏於山林之中,沒有都市開發的壓迫,保存十分完整。莊家古厝沒有「燕尾翹脊」、「雕樑畫棟」的花俏,也沒有「舉人旗座」、「欽賜匾額」的光環,但厝身古樸、壁飾溫雅、結構簡單,是台灣難得一見尚保存完整的傳統民居。
姑山村山頂平原是大樹鄉最早開發的村落,大多以栽種鳳梨、果樹、養豬為主,莊家係以此勤奮起家。莊家堂號「天水堂」,子孫已綿延到第六代。單單第三代就有十三位男丁,家族成員眾多,產權自然紛雜,這也是歷史古厝延續最大的瓶頸,莊家古厝也是無法逃脫這樣的宿命。古厝目前正進行前廳堂屋頂與脊樑的更新修護,由莊忠明老先生總理古厝一切事務。
莊家「天水堂」宅居,係傳統「七包三」合院格局。但由前後埕護龍宅身不同年代的建材(磁磚花樣與磨石子),可以窺見並非一次建構而成,乃先建後堂正身護龍的三合院型式,再於日據時期(大正年間)增建前廳前埕合院,成為現今四合院風貌。
莊家古厝,合院的面積(含外埕)約有八百坪(二分多地)左右,一般的敘述均較事實誇大許多。目前外埕已成為家族停車場,宅院前堂供俸關帝聖君(整修中),後堂供俸觀世音菩薩與莊家列祖靈位。莊家合院宅身與馬背山牆的壁飾,均以風趣動、植物呈現出主人尊重萬物、親近自然、耕讀傳家的心性,毫無富豪的市儈之氣。而精緻的磁片剪黏與壁畫工藝充分表現出在山林間脫俗的典雅。
由於電視報導與提供拍片的關係,愈來愈多人知道大樹鄉姑婆寮的「莊家古厝」,加上便利的交通,莊老先生常無法接待(應付)眾多慕名的訪客。他說等整修後,再做一點點解說牌提供大家參閱。
雖然,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將莊家古厝暫列「歷史建築」,但整修仍全靠自力維修,亦無解說與參訪要求,加上後堂右廂房已破落有坍塌危險,但僅憑莊老先生統合家族維繫宅院, 許多事務看在眼裡,實在讓人感到憂心忡忡。
希望所有的朋友,對先民的遺跡,作莊嚴的延續,請一起珍惜愛護歷史建築!
阿達碼 2005/12/29 彰化芳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