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麵包」在台灣的「河洛話」稱為「ㄆㄤˋ」與華文「胖」同音,所以以前要是小孩子吃不胖,大人會常常買「ㄆㄤˋ」回家,因為吃「ㄆㄤˋ」就會變胖。所以「ㄆㄤˋ」(麵包)是「河洛話」的外來語,源自於日本殖民台灣時期。
四、五百年前是歐洲海洋世紀,當時候的歐洲諸國(英國、葡萄牙、荷蘭…)均對外從事海洋探險並佔領殖民屬地。日本的長崎就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最早登陸的地方,而歐洲烘焙的方法連帶也被帶到日本,所以店名或商品名以「長崎蛋糕」為訴求,就是這段歷史淵源。
不過,因為麵包發酵膨脹的作用,加上又是歐洲人的食物,日本人很排斥,並稱為「魔鬼的詛咒」。一直到幕府戰國時期才接受「麵包」並做為作戰用的軍糧。
在歐洲最早期的麵包稱為「pound bakery」(歐洲計量單位為:磅),就是使用「一磅的糖、一磅的油」的高油高糖麵包。這個名稱到了日本九州的長崎,葡萄牙人稱的「磅」(pound)就變成日語的「ㄆㄤˋ」,而台灣曾接受日本殖民統治所以日語的「ㄆㄤˋ」就變成台灣河洛話的「胖」。
「俗ㄆㄤˋ」就是最便宜的麵包,而當時最便宜的麵包就是「土司」。所以「土司」民間通稱為「俗ㄆㄤˋ」。
台灣以米食為主,對於麵包的發酵與烘焙技術較不重視。直到二次大戰後、韓戰爆發,美軍協防台灣之際,由於美軍不習慣食用本地的大饅頭,因此於1962年,在中美基金委託美國小麥協會的協助下,於台灣成立麵包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(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的前身),積極推動科學化烘焙技術,才使台灣的麵包工業逐漸受到重視,在民間紮根興起。沒想到吧!台灣的麵包烘焙業的發展居然跟美援有關係呢!
以前的麵粉袋會印有”中美合作”握手的圖案,老一代都拿來做內褲,說給這一代的年輕人聽,即使相信也很難想像那種困苦的日子!
目前台灣的麵包種類已趨於多樣化,樣式之多可以用「麵包聯合國」來形容,但近來由於消費市場對健康環保意識暢旺,麵包業者對歐式的天然全穀類全麥麵包已逐漸重視,這是消費者的福氣!!